手机访问

手机扫一扫

|投诉/建议

全国统一学习专线 8:30-21:00

青少年口才培训的几大误区

来源: 福州新励成教育      编辑:佚名

目前在我国,人们也逐渐认识到口才的重要性,很多家人让孩子从小就开始学习口才。少儿如何去训练口才呢?口才训练是一种系统而规律的口语表达和培养方式,更是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。今天【新励成教育】小编带大家了解一下青少年口才培训几大误区。

误区一:只关注技巧,忽略孩子的心智发展规律。

放眼各大小培训机构和求成心切的家长们,往往只注重孩子掌握一些华而不实的技巧,却忽略了孩子心智的自然发展变化规律。3至6岁的儿童正值语言发展期,3岁是儿童语音发展的飞跃期,4至6岁是儿童语言表达能力的明显提高期。此发展阶段的儿童语言是在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下,而表现出经验单薄的话语稚拙,处于此阶段的儿童需要的不是各培训学校,百般人工雕琢的、技巧性的口才训练,而应该给予适宜的、启蒙性的“言语教育”。而这种制式与形式的宽泛,让孩子的言语学习与实践很自然地融入简单日常生活中,从而获得自身适宜性的语言发展,有益于少儿语言发展。

误区二:成人化、格式化、刻板化。

各大节日、学校的活动日,我们打开电视和手机的朋友圈,我们经常看到镜头前充斥了太多的“小主持人”,个个成熟稳重,长的是都不一样,但是在台上的表现你又感觉没有什么不同,被格式化刻板化的肢体语言,已然少了孩子的那份天真和童趣儿,也少了每个孩子独有的个性表现,让我们想起龚自珍的千古名句~不拘一格降人才。太多的娱乐效应、明星效应促使家长们过早将幼儿送上小主持人培训的批量生产线,接受成人模式的艺术口才培训。概念化、模式化的表情、做作的体态语言、程式化的抒情达意……孩子不再是孩子,沦为成人语言表现的复制品。

误区三:误把成人式的主持人训练当做是口才训练,脱离生活实际。

孩子离开舞台依然不会讲话、不懂得怎样讲或不懂得给别人讲话的机会,很多青少年参加了很多艺术口才和小主持人培训班以后,要么是上了舞台程序化格式化的说辞和僵硬的肢体语言,要么是下了舞台依然不懂得和身边的人如何互动交流。

不可否认,儿童言语发展有着极强的模仿特点,他们往往通过下意识的模仿形式掌握日常用语、礼仪用语、艺术用语,尤其在不自觉中模仿父母、教师、周围成人的声音、姿态、惯用言辞等,从而形成独具自我特点的言语习惯。但程式化、刻板化、成人化的艺术口才培训往往脱离儿童下意识的模仿范围,填鸭式的传授,刻板的舞台场景,脱离生活实际,没有生活场景,使其失去自然生活的环境基础,削弱了生活角色意识,失去了自我发挥创造的自由,拔苗助长,不适合儿童语言发展规律的要求,从长远的眼光看这样做反而是对孩子的未来产生限制和伤害

相关新闻 更多 >